当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质效如何?央行最新出炉的数据显示,上半年,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8.1万亿元,各项贷款增加13.27万亿元,均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,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稳固。但从单月情况来看,部分总量指标增速在6月份继续下滑,成为市场讨论的焦点。
货币增速回落有多方面影响因素,是包括有效融资需求偏弱、打击资金空转、债市分流存款以及经济结构转型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对此要理性看待。今年以来,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,各方面积极盘活存量,防止资金沉淀空转,金融总量数据短期内出现“挤水分”的效应,但实际上也是企业使用资金效率提升的反映。
要全面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。新增贷款和存量贷款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贷款增量是净增额的概念,是新发放贷款金额减去到期收回的贷款金额及转让、核销的不良贷款。从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看,贷款到期收回后可以腾挪新的额度投向其他高效领域;转让和核销的不良贷款也没有消失,仍然在实体经济中发挥作用。近年来,我国贷款实际投入量很大,但和到期收回、转让、核销的贷款轧差后就明显变小了。盘活存量贷款虽然不会体现为贷款增量,但通过“有增有减”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(300152)。
从“增”的一面看,将贷款从低效领域腾挪出来投向金融“五篇大文章”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,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,更好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从“减”的一面看,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,不同成分会自然更替,部分领域贷款需求会逐渐收缩和调整。近年来,随着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,房地产贷款需求趋降,房地产贷款比重会有自然下降;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进入深水区,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会逐步偿还;僵尸企业出清、盘活基建投资中的存量资产等都能够减少一些低效占用的存量贷款。
当前,我国正处于货币政策框架的转型期炒股票配资,在前不久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,央行行长潘功胜对未来货币政策框架的演进也有深入论述。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,如果把关注的重点继续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“规模情结”,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。未来,需要逐步淡化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,把金融总量更多作为观测性、参考性、预期性的指标,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,着力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。
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炒股门户观点